诠释善良之心无须长篇大论,只要记住感谢之心、关爱之心即可。在人生中始终抱有利他及感谢之心的人,必将获得宇宙的力量与幸运的眷顾。——稻盛和夫#盛和塾
1、让宇宙、自然之力成为好帮手
经营中必不可少的第一个力是经营者的实力,即自力。 经营者必须具备能力践行“经营十二条”的所有条目。
(相关资料图)
第二个力就是他人之力,即他力。
拥有实力的经营者在赢得并不断增加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同时,必须赢得员工不遗余力的协助,进而把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在经营中关键的第三个力也是他力。 不过这个他力与方才的他力不同,并非人类之力。
我们要让伟大的宇宙之力、自然之力成为支持我们的好帮手。只要拥有这种力量,就能获得幸运,也就意味着命运将扭转至好的方向。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神秘而深奥,像在宣扬“有神论”,然而我常对大家这么说。
思善行善,命运就会好转,而念恶作恶,命运就会走向衰落。
我一直反复强调“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遭恶报”——这是因果法则,也是宇宙的不二真理。
只要遵循这一法则,思善行善,就会得到好的结果,伟大的宇宙之力与自然之力也将站在自己这一边。
2、记住感谢之心、关爱之心
为了获得伟大的宇宙之力、自然之力的帮助,就必须遵循因果法则,思善事,行善念。
何谓“善”呢?在《了凡四训》中也有“存善念”的说法,简单来说,“思善”就是感谢、利他。
利他就是指关爱他人和慈祥而美好的爱,在佛教中就是慈悲。
然而,如果不能常怀感谢之心,就无法产生利他之心。要为自身的幸福而感谢他人。
对世间的森罗万象、万事万物心怀感谢——这本身就是美丽善良的心灵,只要怀有感谢之心,自然就会关心体谅他人,对他人充满慈爱。
诠释善良之心无须长篇大论,只要记住感谢之心、关爱之心即可。
与此相反,恶念是指与利他之心对立的利己之心,比如“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贪婪之心就是恶心恶念。
在人生中始终抱有利他及感谢之心的人,必将获得宇宙的力量与幸运的眷顾。相反,只顾自己的利己之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称心如意。
3、要相信因果报应法则的正确
我害怕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从不占卜、打听;相反,我竭尽全力、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度过人生。这也是因为我相信因果报应法则的力量。
我的人生可以总结为“日日提高理念”。正如这句话所表达的一样,我们必须通过从事事业来提高理念和心性,砥砺心灵。
人心不善,就无法思善行善,因此我们在人生中需相信因果报应法则,提高心性。然而,即便做了善事,往往也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放眼社会,那些善良的大叔大婶并不见得过得幸福;相反,一些恶人却往往有钱有名气,过得十分幸福。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怀疑因果报应法则的正确,我在年轻时,也常有类似的想法。
虽然,人们隐约感觉有因果报应法则的存在,但由于它并非像“1+1=2”那样严丝合缝地对应,于是没有人相信这样的法则俨然存在。
假如只要行善马上就有善果,作恶即刻遭恶报的话,那么大家就不会争论这一法则的有无,都会去做善事好事。
但正因为并非如此,所以谁都不肯相信因果报应法则的存在。
为什么结果不会立马呈现呢? 这是由于命运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正值命运乖蹇之际,即便思善行善,也不会呈现善果。
换言之, 在有的情况下,命中注定的“恶”与因果报应法则产生的“善”相互抵消,因此人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相反,在运势大好的时期,即使稍有恶念恶行,也会在命运的影响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因此,有的人明明做了不少恶事,其人生却看似一帆风顺。
尽管在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之间,因果报应法则的力量要占上风,但这并不代表思善行善就必定能够立竿见影地看见好的结果。
为此,我们不太相信因果报应法则,也从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但是,有的人因为在人生中不断思善行善,结果摆脱了命运危机,事业蒸蒸日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因果报应法则极为重要。
同时,思善行善得善果,念恶作恶遭恶报——为了说明因果报应法则存在这一不容怀疑的事实,我还给大家讲过《西帕奇灵训》这本书。
对因果报应法则如此讲道:“你们大概不相信因果报应法则的存在。换言之,你们并不相信人思善行善就会得善果,念恶作恶就会遭恶报。但是,从我所在的世界来看,这个法则分毫不差, 作恶之人必遭恶报,行善之人必得善果。如果把现世和彼世加起来一起算的话,因果报应丝毫不差 。”
当读到这一部分,长久以来困扰着我的疑问豁然而解。原来从那个世界看来,因果法则毫无冲突,严丝合缝。
人生本由命运与因果报应法则交叠而成,结果不吻合是因为时间的错位。但如果将彼世也算上,从长的时间段来看,因果完全吻合。
我创业40多年了。从京瓷成立到今天,如果从三四十年长的时间段看来,我身边的人们有的过得浑浑噩噩,有的却思善行善,度过了美好的人生。
如果只看5年、10年,或许还有恶人得意、懒人获利的现象,但从三四十年长的时间段来看,一个人的因果大致吻合。
有人或许侥幸成功,但持续不了三四十年。那些年纪轻轻就出人头地、穷奢极侈的人,好景不会长,不过10年就纷纷走向破灭。这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在人生中,10年不可谓不长。更何况,在旁人眼中,10年看似短暂,但对沉浸于其中的本人而言,10年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
在他人看来,做那种事很快就会倒霉的,但本人却浑然不觉,依然一面沉湎于“穷奢极侈”之中,一面一步步走向破灭。
因此,命运与因果报应法则交织而成的人生须从长时间方能显其庐山真面目。
4、命运和因果报应法则,构成我们的人生
构成我们人生的要素有两个。
第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一个构成我们人生的重大要素,那就是“善根结善果,恶根生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
“心中所想会如实呈现”这一观点,一有机会我就会讲述。也就是说,思考以及基于思考的行动会成为原因,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
它被称为“ 因果报应的法则 ”,与“命运”法则并行,滔滔地在我们的人生中流淌。
换言之,造就我们人生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某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另一个是这个人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再换一种表达,“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宛如DNA的双螺旋撮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生。
在这里重要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或多或少要强于“命运”。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
也就是说, 想好事、做好事就能促使“命运”向好的方向流转 。
这个结论不是我随意杜撰的,安冈正笃先生的著作《命运和立命》写道:“ 命运不是宿命,它可以改变,所以‘因果报应的法则’就很重要。 ”
为此,他介绍了中国古籍《阴骘录》中袁了凡这个人物的故事,大意如下。
袁了凡本名袁学海,出生于医生世家,父亲早亡,由母亲一手养大,母亲希望儿子继承家业学习医术。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留着胡须的老人,老人说:“我在云南专门研究《易经》,因受天命来向袁学海少年传授《易经》的真髓。母亲或许要这个孩子当医生,但他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出色的官员。在县里第一次考试中获第几名,第二次、第三次考试名列第几,在科举大考前他就会当官,很年轻就会被任命为地方长官。会结婚但不会有孩子,享年53岁。这就是这个孩子的命运”。
学海少年果然放弃了学医,走上了当官的道路,不可思议的是,他每次在科举考试中的名次一如老人所言,包括后来当上地方长官,都和老人的预言一模一样。
此后,袁了凡在南京的国立大学堂游学时,去栖霞寺拜访了有名的云谷禅师,两人一起坐禅三日。
“你这么年轻,打坐时却毫无杂念,非常了不起。我从没见过坐禅功夫如此出色的年轻人,你到底曾在何处修行过呀?”
云谷禅师很是佩服。袁了凡在回答时却提到了小时候遇到胡须老人的事:“ 我至今为止的人生完全如老人所言,不差一分一毫。如今也没有小孩,大概53岁就会死去,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我已经没有任何烦恼。”
听毕了凡的话,云谷禅师一声喝破:“本以为你是位开了悟的大男子,想不到你竟是一个大笨蛋!”
接着,禅师说道:“那位老人虽然说出了你的命运,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禅师解释了做好事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做坏事就会产生坏的结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
“思善行善吧!那样做你的人生一定会时来运转。”
听禅师一番话,袁了凡如梦初醒:“ 原来是自己错了,今后一定照禅师所言,思善行善。”
他下决心天天记功过簿,做一件好事加一分,做一件坏事减一分,努力日日行善。结果袁了凡活到了73岁。
同时,据说不可能有的儿子也出生了。
袁了凡告诉他的孩子:“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我的人生顺着命运前行。但是,从那以后我改变了想法,尽力做好事,结果不可能出生的你出生了。我本来53岁就该死去,现在过了70岁还如此健康。儿子啊,原来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不断做好事就行了。”
一方面,人的“命运”是既定的,它不因我们的愿望而改变。
但另一方面,与“命运”并行的“因果报应的法则”却不然,运用这个法则甚至可以改变既定的命运,这可以称为“立命”。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能够改变命运,我想我们应该更有效地使用因果报应的法则。
近年来,一些过去曾受到高度评价的企业倒闭了,倒闭前企业的惨状被暴露出来,那些曾经名扬天下、受人尊敬的著名经营者,随之在顷刻间威望扫地,坠入痛苦的深渊。
其中,既有经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才从发展转入衰退的企业,也有最近迅速蹿红,仅仅经过几年高速成长又瞬间坠落的风险型企业。
无论哪种企业,都是在功成名遂之后就轻易地分崩离析了。
凡是经营者,都祈愿无论如何都要避免企业破产的事态发生。然而,为什么事与愿违,为什么成功不能持续呢?
固然有命运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因果报应的法则产生的结果。
现在我们做的事情、想的事情,在几年或几十年后的结果还不能确定,但结果一定会出现。
现在我们所产生的结果成为原因,将来一定会作为现象呈现。
到那时再惊慌、再悲伤,悔之晚矣。我希望大家务必把这一条铭记在心,天天思善行善。
盛和塾,是稻盛和夫经营学传播、学习、交流的平台,是良知企业家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