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发病相对隐匿。我国人口基数大,人们对于青光眼知晓率低,基层医院缺乏青光眼医师,对疾病诊断水平差异较大,导致青光眼患者的检出率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青光眼与视神经疾病学科主任孙兴怀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虽然在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青光眼的防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在白内障防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青光眼等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危害逐渐突显出来,成为我国防盲治盲的主要任务之一。
【资料图】
2023年3月12~18日是第16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
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联合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多家单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举办青光眼防治科普直播讲座、举办义诊活动、发布《青光眼科普小手册》等,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光眼,重视眼健康筛查。
3月12日,在上海古北市民活动中心举办上海青光眼防治科普直播讲座和义诊活动
孙兴怀教授谈到:“临床工作中我们注意到,约2/3的青光眼患者明确诊断时已为中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我国青光眼诊疗面临的首要挑战。”
要提高青光眼的诊断率,实现尽早筛查,孙兴怀教授建议,一是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医疗路径与公共卫生路径相结合的特点,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加速青光眼防控队伍建设,掌握包括青光眼在内的致盲眼病筛查技术。
3月12日,市民在上海青光眼防治科普直播讲座和义诊活动现场,体验相关检查
二是加强人工智能AI在综合眼科疾病(包括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辅助诊断中的技术研发,用于大样本人群的筛查,可以有效避免单病种,如青光眼筛查等经济效益比低的问题。
同时,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的优势建立三级医疗网络进行青光眼的全程诊治和随访管理。此外,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事实上,若能在青光眼早期接受规范管理就能避免严重的视力损伤或失明。因此,实现尽早筛查、推动青光眼慢病管理模式,对青光眼诊疗与管理、降低致盲率具有关键意义。”孙兴怀教授说。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葛玲(左)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青光眼与视神经疾病学科主任、世界青光眼协会理事孙兴怀(右)进行科普讲座
据悉,2022年初,上海启动“青光眼患者社区试点管理干预研究”,探索社区家庭医生青光眼管理模式,目前,全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眼底相机配置全覆盖,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筛查眼底病变。
孙兴怀介绍,眼底相机拍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式,是居民在社区拍摄眼底照片后,20秒内就能获得读片报告。一旦发现有青光眼眼底病变,依托上海市三级诊疗网络,即可转诊至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这种模式可以大大降低社区居民筛查青光眼所需的人力成本,提高分级诊疗效率,推动青光眼慢病管理的精细化、一体化发展,让更多青光眼患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副院长陆丽娜介绍,“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寻求将青光眼的患者管理纳入社区慢病管理体系的可行性,为全国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工作提出有益的、可操作的指导方向,最终降低我国青光眼导致的盲和视力损伤率。”
2022年6月30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与北京鸿远慈善基金会联合12位青光眼临床专家和12位公共卫生专家,在参天公司的资助支持下,发起了《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白皮书》项目。目的是希望通过揭示青光眼患者诊疗现状、生活质量、卫生经济学分析和社区慢病管理试点等工作,探索青光眼AI人工智能筛查、三级诊疗和慢病管理模式建立的积极意义,为全国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工作提出有益的、可操作的指导方向。
责编:毛圆圆